摘要:我国在研究媒介发展史时,常把媒介当作一个工具进行研究。然而,对于媒介的双重属性这一理论命题,学者们却并不认可。笔者认为,媒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技术属性;二是社会性属性。作为工具使用价值,它具有传播信息和传递知识的功能,而作为社会功能来说,它又具有传播功能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通过比较历史上不同时期与不同类型媒介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受众的社会交往状况各不相同;同时从传播学理论研究结果来看,当前研究的主要是传播学理论中不能涵盖大众媒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时,才能将媒介与环境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传统技术与大众消费品之间的关系。
一、媒介的基本属性
媒介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发展社会生产而发明出来的,当人类接触自然后,媒介也就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媒介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传统的理论认为,如果没有信息传递和知识加工,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隔阂。但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提出一个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的新媒体概念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下世界媒介发展格局与技术应用格局之间的关系。媒介可以说是“社会”与“科技”领域中不断涌现出新鲜血液,正是由于它们都在不断地更新自己观念、技术、服务方式、传播方式等等,使媒介在人类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才使得现代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媒体,它与其他媒体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改变人们在其所处环境中的交流方式及其行为模式。
二、“媒介本身就是一个工具”这一理论命题有失偏颇
笔者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一个工具”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首先是出于对当今媒介生产、传播、交流等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媒介本身作为一个传播工具,同时也是社会工具在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形成发展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其次,从科学精神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产物。以“符号化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维模式是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进步之所向必有之途。而人们对这一点却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了很多弊端和问题。从目前来看,这一理论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认真地进行反思和弥补。
三、媒体作为媒介的双重属性应当如何理解
在《现代传播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书中,杨玉芹认为媒介既具有技术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同时他也认为,作为人类传播工具,媒介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它具有信息输出和知识传递两个功能。在信息输入方面:在技术层面,媒介具有信息采集、加工、传播或互动等功能;在信息输出方面,媒介具有信息流互动等功能。杨玉芹认为媒介业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经济产业。这种观点实际上就不单单只是代表着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在互联网冲击下媒介产业呈现出的深刻变化[1]。媒体本身应该作为传播媒介有它固有的特征;媒介的双重属性则应该是它与其他媒介共同区别于其他媒介的重要特征。
四、小结和讨论
无论是从技术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出发,对媒介双重属性的探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无论是媒介的技术属性还是社会性属性都需要被承认;但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被承认和认可媒介对社会和人群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与存在意义。从整体上来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媒体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结构、政治思想文化状况、利益关系结构与民众交往结构不尽相同。同时从传播学理论而言,对于传媒行为模式与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时,学者们也并不能涵盖受众在使用媒介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媒介具有双重属性并不合理。同时从传播学理论出发来分析大众媒介问题时,就必须要深入理解当代媒介所呈现出的功能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如何反映于当代媒介实践中,并将其影响因素作为评判标准之一或一个重要因素来看待(赵宏兴等:《传播学与媒体经济》)。正如传播学研究者张明敏所言:“将‘双重性’置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系统之内进行考察时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原因所在――由于‘双重制’使得大众传播活动中存在有一种特殊关系现象使其本身和过程都具有特殊性.从而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双重性’”。